跳到主要内容

从冰块到空调,人类如何与热浪博弈?(上期)

简介

太热啦!过去的 7 月也许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。我们已经难以想象没有冰块和冷饮的世界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。可是你知道吗,冰淇淋的问世日期甚至早于冰箱的出现时间!也就是说即使没有冰箱,十九世纪的人们同样可以获取到冰块来制作冰淇淋。冷知识盲盒将分为上下两期,从古代的冰块制作到十九世纪的冰块贸易,再到现代冰箱和空调的发明之路,让你知道人们为了熬过炎炎夏日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!

古代如何制冰?

在吹着空调喝着冰镇饮料的的时候,你有没有幻想过如果穿越回古代,应该如何熬过夏天?空调吹不到就算了,古人有可能在夏天给我端上来冰块吗?哎,还真有可能!虽然古代没有冰箱,但是有冬天!是的,就是将冬天的冰块保存至夏天来食用。

像在紫禁城里就修建了专门的冰窖,它深埋于地下,在冬至时有专人前往北京附近的湖泊,在这些湖水旁边深挖一个水池。等到里面的水完全结冰后再派出工匠打成方块,最后再一块一块的拉回冰窖贮藏。等到夏天的时候再开启冰窖,供皇室享用。但是这种方法冰块消耗极大,大约有 2/3 的冰块会被融化。这种利用温差和冰窖的高成本方案注定了它是达官贵人的专属。

除此之外古人还想出了别的制冰方案。在唐末时期,人们在生产火药的时候意外发现硝石(也就是硝酸钾)溶于水时会迅速吸收热量,让周围物体出现霜冻或者结冰现象。但是用这个方法做出的冰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完整冰块,它顶多能够让水的表面结出一层冰面,或者让水中出现碎冰,把它叫做给水降温可能更加合适。

但是这也够了,因为硝石可以重复使用 5-10 次,虽然每次制冷的效果会逐步减弱,但这也使得制冰成本非常低廉。这个方法很快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。在宋朝的时候就有诗人杨万里在《荔枝歌》中写下:“帝城六月日卓午,市人入炊汗如雨。卖冰一声隔水来,行人未吃心眼开。”用来形容夏日市集商人卖冰和行人买冰的场景,这首诗放在现在也非常传神,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在夏天从冰箱拿出冷饮的那一瞬间,虽然还没喝上,但是也已经“心眼开”。

除了制冰还有其他办法吗?

你也许会问,想在可乐中加入一块完整冰块,是不是还得等到工业革命开始后才有可能?No No,虽然十七世纪就开始了工业革命,但是要等到现代意义上冰箱和空调的出现还得等到二十世纪。What?原来我们能够稳定制冷也不过一百多年!在那之前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吃到冰块吗?有,那就是等到运输业的巨大商业创新和全球化贸易。

转机出现在十九世纪的北美。北美的维度比欧洲低嘛,夏季天然就比欧洲炎热。这就好比 欧洲的主要国家基本和我国东北在同一纬度,甚至还要更北一点。而北美则和我国中南部,也就是湖南和湖北在同一纬度。因此北美的夏季比欧洲炎热,再加上幅员辽阔,食物在运输的过程中十分容易腐坏。

挑剔的欧洲旅行者经常嘲笑北美腐败的肉类和乳酪。再加上北美农业发达,那么多食物自己又吃不完,肯定想着运到外地卖掉。为了在运输的过程中减少腐坏,对采冰和制冷的需求非常大。

此时来到 1805 年,一位名叫弗雷德里克·图德的波士顿商人,我们后面就叫他土豆哥吧。土豆哥在一次聚会上听到别人的一句闲谈“为何不把池塘里的冰送到南美加勒比海的岛屿去卖”。加勒比海差不多和新加坡位于同一纬度。说者无意,听者有心,土豆哥真的动起了心思。

波士顿在北美西北部,冬季气温低,而且又有大量湖泊,冰不是稀罕之物,采冰业也十分发达。要弄到可供运输的冰块并不难。而加勒比海则靠近热带,气温炎热,把冰送去后肯定有市场。

说干就干,土豆哥斥巨资从自家池塘采集了 130 吨冰块,通过船运方式出口到加勒比海附近的热带地区,在那里开始销售冰块。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将冰块进行远距离大规模的商业运输。

那他是不是一到当地就赚了个盆满钵满呢?NoNo,土豆哥的冰块卖得并不好,最后还是亏了 4000 美元,约合现在的二十万美元,也就是接近一百四十万人民币。哈,也就是赔了快两辆顶配的新 ES8 吧。他把另外三批货物运到了古巴,损失更大。给你 3 秒钟,想一下他的失败原因?

因为当地人很喜欢冰块,但是受限于家里没有良好的保存手段,因此不敢大量购买。而如果改为小规模贩运的话,收入就太微薄不足于弥补运输成本。

并且在运输的过程中土豆哥自己的冰块损耗就很大,在当地销售的时候也没有制冷仓库,导致大半冰块都在卖出去之前自行融化了。亏本原因你猜对了吗?

经过这几年的折腾,他成功把自己弄成了“负翁”,负数的负,也进了监狱,还成了波士顿老家那些自鸣得意的所谓精英们的笑柄。

出狱后的土豆哥并没有摆烂得过且过,他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销售方式,而不是因为冰块本身没有市场。但是他也意识到,如果要在热带地区销售冰块,那必须要有一种方法能够让冰块在运输的过程中不过分融化,并且还需要确保在当地有合适的仓库能够储存冰块。他发现人们基本都在使用老式的地窖的办法储藏冰块,这种方法在一个季度后,冰块就会融化六成。于是他又花费了大量时间去去实验如何在热带地区保存冰块。在不断实验各种建筑材料以及结构后,他最终发明了新式冷库的建造方法,可以在当地建立起冷库。

他在运输的过程中也做出了创新,他发现用人工切割的冰形状大小均不一样,导致在运输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在船舱中晃动,甚至会撞坏船体。于是他发明了一种新的采冰方法,用带锯齿的冰刀装在雪橇上,由马拉着在冰面上重复跑动,多次后冰面就被划成棋盘形,最后再人工取出,就是标准的方块冰砖了。

采集后的冰砖之间用厚厚的木屑隔开,这样既能将冰砖与炎热的环境隔开,又能够防止冰块融化后凝结在一起,从而保证冰块放在船舱中保存的时间更长。

要论营销方式那更是一绝。土豆哥经常雇佣讲师在广场上演讲冰块的奇妙之处,还请人假扮病人,在街头展示众冰块的消暑功效。对不同客户采用不同价格策略。对于富人,卖出高价的纯净冰块;对于穷人,则卖融化的廉价冰水。在餐馆提供冰块,帮助商家制作冷饮。先免费提供冰块作为促销手段,培养起用户的饮食习惯后然后再开始收费。

经过十几年的努力,土豆哥已经有了一支定期向古巴和加勒比岛屿运输冰块的船队,他的冰块销售业务也开始逐渐走上正轨。但是这离他成为当时的百万富翁(也就是现在的千万富翁)还差了许多。

于是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冰块销售计划。这次他把目光放在了印度。印度处于赤道热带气候,当时正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,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者们也非常欢迎土豆哥的冰块业务。当时船队从波士顿出发再到印度的加尔各答需要四个月的航程,经过土豆哥改良技术加持的船队能够将 180 吨冰块的运输损耗量控制在 80 吨以内,剩下的 100 吨对于当时的印度人而言依然堪比黄金,很快就售卖一空。经过二十年的持续努力,土豆哥终于成为了当时的美国巨富。

冰块业务不仅在印度大受欢迎,土豆哥还将冰块带到了香港。当时的港府在港岛中区给土豆哥批了一块 75 年期限的地,条件是将冰块廉价提供给公立医院。为啥?因为当时来自欧洲的英军并不适应香港炎热的天气,经常有人中暑,甚至死亡。因此急需大量冰块。香港现在还有一条路叫做雪厂街,就是当时主要制冰工厂的所在地。

冰块贸易的发达还顺便孵化了另一个行业——冷链运输。

美国中西部有广阔的平原,这些大平原很早就被征服,变成了养牛场,可是生产牛肉的中西部人烟稀少,而消费人口聚集地区又在东部城市。

也就是说,东边的人吃不到牛肉,西边的牛肉找不到人吃。可是现在,因为图德的冰块,它们相互匹配,牛肉再也不怕远距离的运输了,因为冰块可以很好地保持它的新鲜。冰淇淋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在欧美流行,你甚至可以在 19 世纪就见到冰淇淋的广告。

总结

从古代的冰窖到19世纪的冰块贸易,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进行了一系列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探索。即使生活再艰难,我们也会想方设法去得到一点小小的便利,万一能够改变世界呢?保持好奇心,每天知道一点点,下期的冷知识盲盒将为你介绍现代冰箱和空调问世之路的背后趣闻,我们下期再见。

参考资料